8月18日,塘桥街道一处焕新建筑前人头攒动。历经数月闭馆改造的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正式对外开放,4705平方米的开放空间里,居民们走进这个熟悉又陌生的“文化会客厅”。作为承载塘桥文化记忆的阵地,它以“聚能-赋能-释能”模式融合文化传承与现代功能,为居民打造一站式文化服务高地,为城市注入新活力。
重构“塘”字空间
步入“塘”空间,各个楼面功能清晰,居民们可以选择各自喜欢的去处。
一楼“塘·客厅”的全域无隔断开放式布局,打破了传统场馆的封闭感。通体玻璃墙面及大门向街区敞开,将政务服务、展览、阅读、邻里交流等功能融入同一空间,居民可随时踏入这片公共场域。天花板上“浦江流韵”元素舒展延伸,弧形线条与格栅光影营造出流动感,既强化了空间的开放气质,又呼应着塘桥与黄浦江相依的包容记忆。
通透设计是“塘·客厅”的鲜明特色。开放式展览区与阅览区无遮挡相连,光线自由穿梭;LED屏与可移动桌椅的灵活配置,让空间能轻松切换场景——从艺术展览到长卷绘画,从“艺塘公开课”教学到手作体验,再到白领晚间的普拉提、瑜伽场域,功能转换游刃有余。开馆当天的金汀摄影展,更让这一空间优势尽显:国内知名摄影师金汀以红外摄影技术打破常规光影认知,通透开放的空间让居民与作品近距离对话。“以前很少有机会在家门口看到如此高质量的摄影展。通透开放的空间让我与作品距离更近,更能理解其中的情感”。”一位社区居民说。
“共享”理念渗透在每个细节中。延时服务至20时30分,让老人、孩子、白领等群体各得其所:上海港码头号子展厅互动体验区,居民通过一部复古电话听筒,按下按钮,聆听不同流派、不同时期的码头号子音频,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;邻里会客厅中,孩子们为皮影戏欢笑;教育培训中心与太极拳协会错峰使用场地。这些热闹的场景,正是“文化超市”共享模式的生动写照。“我们就是要让每位居民都找到自己的文化乐趣。”中心负责人说。
二楼“塘·学院”以“成长课堂”为定位,围棋教室、运动教室、舞蹈教室及邻里剧场内,各类课程与排练从早到晚接连不断,活力十足。舞蹈教室三面墙的镜子令空间更显开阔,宽敞场地为爱好者提供充足活动空间;教室内设移动式隔断,隔断后即形成独立邻里剧场,可满足讲座、演戏等多元需求,场内配备的9.6平方米LED显示屏亦为活动提供便利。钢琴教室内,11架电子琴整齐排列,教学高清摄像头可将内容实时投放到电视屏幕,方便学员清晰跟随学习。
围棋教室的“元萝卜AI机器人”成了孩子们的“新伙伴”。10岁的小磊对弈后笑着说:“它会用机械臂捡棋,输了还会鼓励我,比爸爸有耐心!”浦东新区围棋协会秘书长徐佳敏介绍,这台结合AI技术的机器人,机械臂操控精度达毫米级,能完成拾棋、对弈、复盘等操作,棋力覆盖业余20级至职业九段,是陪练涨棋的得力助手。作为“全国围棋之乡”,塘桥街道2023年起与协会合作“围棋进校园”,年均惠及2300名学生;社区常年开设10余个免费启蒙班,累计培训5万人次。“有了机器人陪练,孩子放学后不用跑远了。”小磊家长的话道出了不少居民的心声。
三楼“塘·书院”是“知识乐园”,作为改造升级的核心区域,围绕大阅读概念打造开放式数字化阅读空间,功能亮点突出。社区创新屋融合东方数字苑功能,设科普实验、互动体验、剪辑体验区,配备3D打印等设备,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和科普工作坊,为居民带来丰富科技体验。图书馆空间同步升级:综合阅读服务区提供借阅、数字检索、自修等基础服务;少儿阅览室设分级阅读、亲子共读区,配备科普图书专架和益智教具,与社区创新屋联动构建儿童友好阅读新空间。
新增的创意功能区中,邻里直播间因专业设备加持,成为各类直播活动的重要阵地,“棋韵塘桥 智享围棋”系列直播便在此上演。该系列直播以推广围棋文化、提升塘桥“全国围棋之乡”知名度为目标,为爱好者搭建高质量观赏与交流平台,包含四场活动:两场大师对弈直播,邀请王琛8段及同等级高水平棋手对弈,搭配2名高人气解说深度剖析棋局,每场时长2小时;一场围棋启蒙公益课直播,由2名专业教练讲解基础知识与入门技巧,时长1小时;一场王琛8段全运会、智运会夺冠棋局自战解说直播,时长1.5小时。直播通过弈客围棋平台(专业棋谱直播+文字互动)和微赞直播(现场画面直播+弹幕互动)同步开展,吸引众多围棋爱好者关注。
四楼“塘·驿站”则成为服务聚合的中枢,集合了群团之家、协商赋能、仪式教育等多项功能,人们可以在这里研讨交流,传播新思想,引领新风尚。
五楼“塘·剧场”是“文化舞台”,可举办文艺演出、电影放映、大型会议等,“艺塘”共享空间则为高雅艺术创作与交流提供独立场域。
公益底色上的可持续服务路径
据悉,改造后的公共文化延时服务(每日8时30分-20时30分,各馆室开放时间依实际调整)更趋精细。塘桥以“需求调研”撬动居民参与服务设计,通过公众号问卷让居民票选“最想解锁的延时服务”,使服务从传统文艺培训拓展至人工智能课程、交友等个性化领域,既提升了精准度,也培育了居民的“主人翁意识”。
2020年9月,塘桥作为浦东新区最早尝试“延时服务”的试点之一,创新推出“9107”模式。如今,7家涵盖文化社团、教育机构、企业咨询的合作机构已签约入驻,通过资源互补丰富服务内容,累计超13万人次参与延时服务,形成“机构有收益、居民得实惠、中心能运转”的多方共赢格局。
“弹性闭馆”机制精准回应需求:东方数字苑因傍晚人流少,17:00闭馆;舞蹈教室、声乐功能教室因白领晚间使用集中,延长至20:30,工作日晚间使用率超90%。社区创新屋的“自主运行+专业运行”模式颇具代表性:委托专业机构运营,常规科创课程外承接公益活动,更以3D打印建模、智能交互机器人等收费项目反哺公益课程,让服务既有温度又可持续。
68场活动里的民生温度
开馆后一周,中心推出“焕新启航 艺美塘桥”体验周,68场活动涵盖展示展览、文化手作、公益演出等。“我们希望这里成为居民的‘第二客厅’。”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。
这个全天候文化家园,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专属文化时间:游园会上,居民打卡集章兑换惊喜;塘·剧场内,《玩具店奇妙夜》儿童剧让孩子们欢笑,“仲夏之夜”电影周的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勾起老一辈回忆;掐丝珐琅DIY、陶艺拉坯体验中,居民感受传统工艺魅力;无人机体验营、机甲大师对抗赛点燃青少年科技热情……
从非遗传承到科技体验,从少儿启蒙到老年康乐,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“聚资源之能、赋服务之能、释文化之能”为路径,通过“自主运行+专业运行”“部分免费+低价收费”模式,将文化惠民的种子播撒在居民身边,让民生温度在每一次互动中自然生长。
众和配资-中国配资网排行榜-实盘配资官网-股市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